欢迎访问『CCTV1直播网』,本站易记域名『CCTV1.TVCCTV1节目表
当前位置:直播首页 >> CCTV1栏目 >> 焦点访谈 >> 正文

焦点访谈 20190329 雪域高原 换了人间

焦点访谈时间:2019-03-29来源:央视网收藏本页报错


(温馨提示:播放器右下角可以调视频清晰度)

2019年是西藏民主改革60年。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西藏一直实行的是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一名法国藏学家曾经在书里写道:旧西藏,所有农民都是终身负债的农奴,他们身上还有着苛捐杂税和沉重的徭役,“完全失去了一切人的自由,一年更比一年穷”。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彻底摧毁了封建农奴制度,农奴从此获得了人身自由,古老的世界屋脊,从此翻开了全新的一页。3月2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了《伟大的跨越:西藏民主改革60年》白皮书,从“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彻底废除封建农奴制”等十个方面,以大量事实和数据回顾了西藏彻底废除封建农奴制的历程,阐述民主改革这一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以及新时代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

3月16日,一年一度的传统春耕开犁仪式,在西藏山南市乃东区克松社区进行。装点着哈达和鲜花的拖拉机开道,身着节日盛装,手持犁耙的村民,一边唱着传统的“开耕歌”,一边播撒下春天里的第一波种子。

60年前,克松村是大农奴主的庄园,村里59户302人都是农奴。次仁卓嘎家好几代都曾是农奴主的差役。

西藏山南市乃东区克松社区次仁卓嘎说:“饭吃不饱,衣服穿不暖,以前楼房见都没见过。家里像牛圈一样,只有一间房。”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所所长张云说:“因为旧西藏农奴是没有任何人权的,没有人身自由,住在农奴主的厕所下,甚至流浪街头。农奴主可以打、可以杀、可以惩罚。”

1959年,克松成为西藏第一个进行民主改革的村子,次仁卓嘎一家和所有翻身农奴一样,第一次有了属于自己的农田和牲畜。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所所长张云说:“民主改革是西藏历史上非常伟大的事件,解散了存在两百多年的政教合一的政府,让百万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翻身解放,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财产。”

但过去土地对于克松人来说,只能用于种植青稞小麦,收入相对单一。

次仁卓嘎儿子巴桑次仁说:“以前家里11亩多地种青稞,一年赚五六千块钱,生活也都一般般。”

2013年,在驻村工作队的带领下克松人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原温室蔬菜大棚,成立了蔬菜、瓜果、花卉专业协会。2017年,克松社区所在的乃东区率先在西藏试点开展农村土地确权工作。2018年,克松社区218户群众拿到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共确权耕地2413.44亩。

巴桑次仁说:“这个证拿了以后银行贷钱方便多了,现在准备抵押贷款,买车、买大巴车,一年可以赚十几万。”

2018年克松村的人均年收入已经达到19735元,比2017年增长了13%。

西藏山南市克松社区居委会驻村工作队队长德吉说:“现在家家户户都住上了通电通水的藏式小别院,都是机械化农业生产,就是这些点点滴滴实实在在的变化,我们克松村共享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西藏山南市乃东区克松社区次仁卓嘎说:“现在能住在楼房里,大小不一样的电视就有四五个,现在在党的恩情下能体会到很多幸福。”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所所长张云说:“民主改革这60年来从社会制度讲,由封建农奴主社会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社会制度的伟大跨越,西藏的经济社会发展,包括民生改善,60年来是非常巨大的。”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7日发布的白皮书中指出,民主改革60年来,西藏全面推进了基础设施的建设。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社会经济所研究员格桑卓玛说:“60年前,西藏交通非常不便利,没有什么现代化的公路,连黑色路面都没有。”

经过60年的建设,一条条公路通到了西藏广阔土地的各个区域,川藏公路的改扩建让天险不再险。截至2018年底,西藏通车里程达到97387公里,其中高等级公路里程达到660公里。

正在建设的川藏铁路拉林段,西起拉萨,东连林芝,全长435.48公里,预计2021年底建成通车,这是西藏第一条电气化铁路。而大家熟知的西藏第一条铁路青藏铁路从2006年7月1日正式开通运营到今年2月底,已经运送旅客1.92亿人次、货物5.69亿吨。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社会经济所研究员格桑卓玛说:“这是非常快速的发展,原来基础设施对西藏发展,尤其交通是一个瓶颈。这几年随着交通投入量,对交通和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不断增大,瓶颈制约的因素已经不是那么强了,交通的变化给西藏经济插上了翅膀。”

在林芝地区的318国道沿线的嘎拉村,春季里绽放着漂亮的桃花吸引着大量游客。不过由于桃花花期很短,想要一年四季都能够留住游客,就得做强做大“桃花经济”。2018年,西藏推进乡村振兴,嘎拉村也决定把旅游业推向深入发展。

西藏林芝市巴宜区嘎拉村工作人员尼玛多吉说:“我们想了各种各样的办法,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想留住游客,我们流转了村民的一部分土地,村里有17户农家乐,有10户精品旅馆。冬天有好多游客来这里欣赏雪景,我们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都能留住游客。”

嘎拉村村民明久一家,2018年开起了农家乐,他的农家乐有9间客房,每天人均消费100到150元。去年桃花节期间,他们家每天都是满客,赚了近10万元。今年的桃花节,他又早早地就准备好了自家做的藏族美食。

立足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在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下,西藏的资源优势正在转变为经济优势。2018年到西藏旅游的人数突破3300万人次,同比增长31.5%,实现旅游收入490.14亿元。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社会经济所研究员格桑卓玛说:“经过60年来的发展变化,从传统的农业经济模式,已经演变成为具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现代经济体系。”

白皮书中还特别提到,60 年来,西藏的文化事业呈现出了繁荣局面。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区,西藏还充分利用藏戏、藏纸、藏香、唐卡、门巴族民歌、珞巴族服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文化产业向纵深发展。2018年11月,藏医药浴法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西藏自治区文化厅副厅长周泓洋说:“依托各类传习展示场所,引导各级传承人积极带动身边的老百姓,学技艺、促传承、增加收入,不断激发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内生发展动力。提升了非遗产品的设计水平和产品质量,同时也拓宽了线上和线下的销售渠道。”

西藏东部昌都市第一小学三年级的同步互动数学课上,邹广老师与卡若区如意乡中心小学的孩子们一块学习称重计量单位。像这样的互联网教学、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昌都已有4个区县的4所学校加入。

西藏昌都市第一小学校长高怀亮说:“同步课堂、同步教研,在网络上进行同步互动。老师和老师间的教研也可以进行同步,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给我们学校带来了好的时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白皮书指出,民主改革60年来西藏教育事业实现了大发展。以有着一千多名学生的昌都市第一小学为例,最近几年,学校建起了崭新的教学楼,还配备了实验室和先进的电子教学设备,教学现代化水平持续提高,课堂也更加生动多彩,这背后是国家1000多万元专项资金投入。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社会经济所研究员格桑卓玛说:“有一个统计,在民主改革前西藏的文盲率达到95%以上,那是一个非常高的数据。最新的统计数据,西藏的青壮年文盲率已经下降到了0.52%。这种发展变化得益于国家长期对教育的投入。”

西藏教育事业发展投入从1959年的不足200万元增长到2018年的243亿元。2016年4月正式启动的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中,内地17个省市和30所教育部直属高校附属中小学共选派1276名教育管理干部和专任教师进藏支援。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所所长张云说:“兄弟省市巨大的支持,有针对性的、手把手的、非常有效的支持。各族人民齐心协力来守护边疆,建设边疆,推动地方发展,这几个力量合成一股,就促成了西藏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3月的雅鲁藏布江两岸绿柳吐芽,春意渐浓。从2014年起,西藏在集中了80%以上人口的“两江四河”流域,启动造林绿化工程。现在雅江北岸近200万株各类树木郁郁葱葱,起伏绵延近50公里,沿江村庄变成了一个个美丽的生态园。

2018年西藏自治区投入资金3亿多元,全年植树造林112.5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2.14%,累计投入107亿元用于生态安全屏障保护。

增进福祉、改善民生、共同发展。如今的西藏,已经进入到了新时代。60年来,西藏人均GDP从1959年的142元增加到2018年的43397元。人口从1959年的122.8万人增长到343.82万人,人均寿命从1959年的35.5岁提高到68.2岁。

张云说:“总书记讲了一个民族不能少,一个人不能少,一个地区不能少。目前措施,就是落实到人,落实到户。新时代,就是我们讲的可持续发展、循环发展,在保护环境,环境友好条件下的发展,而且是发展服务人民,服务最广大的老百姓。这几十年来的跨越,不仅在中国的发展史上,甚至在世界发展史上都是值得大家关注,或者令人记忆深刻的一件伟大事件。”

“短短六十载,跨越上千年”。西藏民主改革是新旧西藏的“分水岭”、世界人权史上的里程碑,开启了西藏从野蛮走向文明、从专制走向民主、从落后走向进步的光辉历程。走进今天的西藏,雪山依旧,却换了人间。巨变不仅发生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更在百姓生活的点点滴滴里。从缺吃少穿到衣食无忧,从人畜混住到窗明几净,从病无所医到祛病延寿,西藏走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新时代,老百姓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古老的雪域高原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

相关阅读
Copyright © 2024 CCTV1在线直播 www.cctv1.tv CCTV1直播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 关于本站 网站地图 留言建议 免责声明 CCTV1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