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CCTV1直播网』,本站易记域名『CCTV1.TVCCTV1节目表
当前位置:直播首页 >> CCTV1栏目 >> 焦点访谈 >> 正文

焦点访谈 20190121 改革先锋:点燃青春梦想

焦点访谈时间:2019-01-21来源:央视网收藏本页报错


(温馨提示:播放器右下角可以调视频清晰度)

在改革开放40年之际,100名各个领域的改革先锋受到表彰。他们是各行各业的杰出代表,在自己的岗位上为改革开放作出了杰出贡献。他们中有科学家,有大国工匠,有民营企业家,有深潜员。他们每一个人都是时代的见证者和受益者,同时,他们每一个人的名字也都代表了一个奋斗的故事,都代表了一段和改革开放共同成长的历史。去年1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共同部署开展了“改革先锋进校园活动”。这些改革先锋走进大学校园会讲些什么?又会给大学生们带来什么样的思考呢?

潘建伟是中国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也是我国闻名海内外的量子物理学家。2016年8月16日,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2017年7月9日,世界上首个远距离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网“京沪干线”正式开通。在这两个令中国人感到自豪的项目中,潘建伟担任首席科学家。

最近,他正忙于做新的实验。这天的宣讲是下午三点钟,两点多他才从上海的实验室专门赶回合肥的中国科技大学。

使命,是这天潘建伟宣讲的核心词,他说这次宣讲,没有具体稿子,只是准备了一个提纲,因为讲的大多是身边的人和自己的事。他告诉学子们,一个真正的科学家,必须有使命感和家国情怀。落后就要挨打,是历史留下的血泪教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想。新中国成立后,怀着科技报国的理想,当时他所在的中国科技大学的著名教授,也是我国两弹一星的专家:钱学森、郭永怀、赵忠尧等人,都是放弃国外优厚的生活,克服种种困难,回到祖国,献身新中国的科学事业。

作为70后,潘建伟亲历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改变,他说,如今,处于中华民族复兴的关键阶段,科技强国,是新一代科技工作者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当今世界,科技发展迅速,要创新驱动发展,科技研究就不能总是跟着跑,九十年代末,他把前沿的量子领域确定为自己的研究方向,为了掌握先进技术,他和团队成员都曾赴海外学习,但走前就达成共识,学成之后一定回国。

中国科技大学学生田野告诉记者:“非常非常接地气,我们比较能接受这种,因为是身边的例子,潘校长也是校友。我今年大四了,我是读统计学的,我准备今年毕业之后去国外念博士念PHD,现在可以说人生十字路口,在世界观基本定型的时候,能够给我们传输这种尽快回来,投身祖国建设的理念,我觉得是非常有效,而且能被大家接受得很好。”

使命,是潘建伟宣讲的核心词,那么,作为当代大学生,如何把使命和个人价值的实现相结合?这正是“蛟龙号”首席潜航员叶聪为自己去江南大学宣讲设计的主题。

价值,是叶聪宣讲的主题词。他告诉学子们,2002年刚毕业一年的他,就赶上了“蛟龙号”的研制。“蛟龙号”这样的载人潜水器能够在陌生复杂的深海环境开展外科手术般的作业,与国家利益密切相关。当时,我国的载人潜水器达到的深度仅仅是几百米,而国际上先进潜水器已经能潜到6500米。

2003年,叶聪被任命负责“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总布置设计,作为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台大深度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各项性能指标必须通过大量的海上下潜试验进行验证和改进,而试验背后的风险是显而易见的。下潜,就意味着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但只有亲身实践,才能发现问题,改进设计,作为设计师的叶聪主动申请,成为试航员。

作为主驾驶员,叶聪先后参与“蛟龙号”深潜作业50次,最大下潜深度达到了7062米,达到了国际同类作业型载人潜水器下潜深度之最。“蛟龙号”之后,叶聪和团队,又研制了“深海勇士号”,现在正在进军可以深潜到万米以下的全海深载人潜水器,从跟随消化,到集成创新,我国的载人潜水器发展迅速,39岁的叶聪说,在实践自己将深潜进行到底的梦想中,他也不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江南大学学生刘贝贝说:“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知道未来要去走哪条路,这就是能对自己的热爱坚持到底,我觉得对我是很大的触动。”

使命、价值,除了这些理想信念的教育,此次宣讲,很多来自基层的改革先锋,也用自己的经历和故事,告诉大学生们既要仰望天空,也要有“干一行、爱一行”脚踏实地。

马善祥,人称老马,重庆江北区观音桥街道办事处“老马工作室”的创始人。1988年从部队转业后,老马就来到街道当了一名人民调解员,一干就是30年。记者见到他的时候,他正在接待群众。

一直到办完事,老马才来和记者交流,他说对即将到重庆大学去做的宣讲,他精心准备了内容。马善祥说:“他需要看一看老一辈怎么做的,怎么过来的,所以一个先进人物来宣讲不仅仅是讲理论。”

老马告诉大家,作为调解员,工作具体琐碎,拆迁重建、邻里纠纷、社区矛盾,甚至两口子闹别扭,有的事大,有的事小,但只要群众找上门,都要管。

老马说,群众矛盾与自身利益和社会稳定切身相关,每一件事都不是小事,之所以能做好,关键在于自己定了个24字的做事规矩,那就是“起立迎接,请坐倒水,倾听记录,交流引导,解决问题,出门相送”,话虽简单,但老百姓看到了自己的诚意,调解矛盾也就容易了许多。每次处理问题,他都记笔记,现在,他已经记了160本、500万字。

重庆大学学生闫正乾说:“虽然是基层工作更多是比较琐碎的事情,但是他更加注重方法方式,比如说他今天提到的二十四字工作法,这其实就是从最基层第一线的工作中领悟得到一个工作法则。”

不仅仅是老马,同样来自基层的改革先锋许振超,也用自身的故事,告诉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区学子们只要立足本职,干一行、爱一行,就一定能做到极致,就一样能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今年69岁的许振超,1974年进入青岛港,先后干过装卸工、电工和桥吊司机等岗位,现在是青岛前湾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固机高级经理。他说,桥吊司机的工作是在四五十米的高空,仅凭左、右手控制操纵杆,指挥吊具升降、前进和后退,在“巨无霸”的集装箱里“穿针引线”。

许振超说:“桥吊的司机室高度距地面有40多米,司机从上往下看,4个吊装孔小得像针孔,十几吨重的吊具落下来,4个爪必须准确地插入吊装孔中,稍有疏忽,难免发生碰撞,既影响货物安全,又损伤机械。后来我当了队长,就开始琢磨怎么带领职工来改变司机操作的现状。”

随后的半年里,许振超每天都把矿泉水瓶放到地上练习,终于做到了无声响操作。不仅是无声响操作,努力自学、立足本职,苦练技术,他还练就了“一钩准”“一钩净”等绝活儿,先后七次刷新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凭借这些,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他,在青岛港成为人尽皆知的“许大拿”,在工作中创造出的“振超工作法”更是为青岛港提速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之所以能把工作做到极致,在许振超看来,都是得益于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也门留学生沙卫诗说:“刚刚过去的2018年是改革开放的第40周年,其实在改革开放之前,我父亲已经来过中国,当时的中国和现在的中国很不一样。改革开放让中国的发展提升了很多,希望中国和自己的国家能有像许振超先生这么优秀的人,也希望中国和自己的国家能够携手发展。”

几位改革先锋讲述的故事,是怎么做事,更是怎么做人,怎么做一个有理想有责任有担当有家国情怀的人,怎么做一个敢想敢闯敢试敢创新的人,怎么做一个脚踏实地兢兢业业的人。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就是全体中国人的奋斗史,正是一个个普通人的奋斗和奉献,成就了改革开放40年的辉煌,让许许多多的不可能成为可能。而未来,我们也依然需要传承这样的精神力量,心中有信仰、行动有方向、脚下有力量。

相关阅读
Copyright © 2024 CCTV1在线直播 www.cctv1.tv CCTV1直播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 关于本站 网站地图 留言建议 免责声明 CCTV1回看